建筑用的人造小型塊材,分燒結磚(主要指粘土磚)和非燒結磚(灰砂磚、 粉煤灰磚等),俗稱磚頭。粘土磚以粘土(包括頁巖、煤矸石等粉料)為主要原料,經泥料處理、成型、干燥和焙燒而成。中國在春秋戰國時期陸續創制了方形和長形磚,秦漢時期制磚的技術和生產規模、質量和花式品種都有顯著發展,世稱“秦磚漢瓦”。
我們都知道燒結磚在生產過程中會出現很多氣孔,這樣不僅影響美觀度質量也不是很好,我們要想解決這種問題的發生就要先了解造成燒結磚氣孔的原因,以保證燒制出高質量的燒結磚。
焙燒過程主要是高嶺石不斷失水分解生成莫來石結晶的過程。燒結磚中的SiO2和Al2O3在燒成過程中與雜質形成共晶低熔點的硅酸鹽,包圍在莫來石結晶周圍。焙燒過程中最高溫度一般控制在1350℃至1380℃,適當提高低氣孔粘土磚焙燒的溫度為(1420℃),燒結磚的收縮會略有增加,從而使燒結磚的密度稍有增加,低氣孔率得以降低。
選擇密度高、吸水率低的原料,通過合理配置是燒制出低氣孔燒結磚的關鍵。燒結磚是用50%的軟質粘土和50%硬質粘土作為原材料,按一定的粒度要求進行配料,經成型、干燥后,在1300至1400℃的高溫下焙燒而成。它的礦物組成主要是高嶺石和6%到7%的雜質(鉀、鈉、鈣、鈦、鐵的氧化物)。